Snímek obrazovky 2024-03-08 170013

《作家閱讀月》專訪台文館館長林巾力: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們都問我有關中國對台灣的入侵

May 3, 2024, 2:43 p.m.

日本的佔領時期、蔣介石總統統治時期的白色恐怖,以及講澎湖語族語言的原住民族文化,都反映了台灣文學的多樣性。這將於七月份在布爾諾、奧斯特拉發和斯洛伐克的「作家閱讀月」(MAČ)上展示。來到捷克共和國的作者選擇是由該節日的組織者與台南市的台灣文學國家博物館合作準備的。博物館主任林巾力向H7O網站提供了一次關於台灣文學發展的採訪,因為文學反映了這座島嶼複雜的歷史。

在台北的台灣文學國家博物館區域,我看到了一些日本佔領台灣時期(1895年至1945年)的防空洞。據說現代的每個台灣人都知道在大陸的軍事攻擊下該躲到哪裡。您認為中國會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嗎?在歐洲,我們也曾認為俄羅斯只是在威脅鄰近的烏克蘭,並不會真的入侵,但已經兩年多了,這已經成為殘酷的現實。

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會面時,這個問題總是被提出。您們都問我們是否有中國入侵的威脅,以及我們如何做好準備。但這只是從外部看來的一種簡化觀點,台灣人本身並不太擔心來自中國的軍事行動。尤其是普通民眾根本沒有感覺到現在應該開始戰爭。

為什麼他們沒有這樣的感覺呢?在歐洲,我們由於與克里姆林宮的當前經驗,認為極權大國在任何事情上都是不可信的......

這種感覺主要是由於自1949年以來,軍事入侵的威脅一直存在於台灣,當時蔣介石將軍在中國大陸被共產黨部隊逼迫後逃到台灣,與大約兩百萬忠於蔣介石黨派國民黨(KMT)的中國人一起。自那時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一直對台灣的中華民國構成持續威脅。這是一種持續存在的威脅,我們已經習慣了,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軍事入侵的感覺也消失了。

我理解了,我已經從幾位台灣作家那裡聽到了類似的回答。在台灣國家文學館,這是類似於捷克共和國國家文學紀念館的機構,我現在想聽聽有關台灣文學起源的一些信息。在《台灣史》一書中,我讀到台灣文學的開始與1662年颱風帶來的中國詩人沈光文的遭遇有關,他被颱風帶到了這個島嶼上。他留了下來,主要寫自然抒情詩。

我必須糾正你,這是中國對台灣文學歷史的看法。換句話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觀點,我們的文學起源與大陸作家的到來有關。但在台灣,我們對文學的誕生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們深入探討了更早的歷史,尤其是對台灣原住民的文學表現,這些原住民在中國人到來之前已經在這裡生活了數個世紀。儘管在中國人到來之前原住民並沒有書面文學,但他們口頭傳承了大量的神話、故事和傳說。

我在博物館裡有機會與原住民作家 Liglav A-wu高振蕙) 交談,她告訴我,這些神話現在已經成為學校強制性閱讀的一部分。同時,她向我講述了原住民族在蔣介石時期以及日本佔領時期受到的迫害,以及白色恐怖時期,還有1930年的原住民起義。她認為,今天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視。

台灣文學的歷史可能無法在一次短暫的對話中詳細解釋。基本上,我們將其分為1920年以前的文學,從這個年代開始我們可以談論現代台灣文學的興起。在此之前,我們談的是傳統的中國文學,這在台灣也得到了成功的培育,其最早代表包括您提到的詩人沈光文。沈光文在島上創辦了東吟詩社,將中國傳統文學的精神影響了當地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的文學。

1920年被提及的文學里程碑是什麼?

自那時起,我們談論的是新的臺灣文學,這也被定義為一種不同的文學語言。當時作家的努力是將書面語接近普通臺灣人的口語,這在之前是不常見的。口語和書面語應該以某種方式統一,而這在之前的時代並不常見,當時的「文言文」即古典漢語與口語差異很大。

在20世紀20年代,日本的佔領仍在持續,日語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強制語言。台灣文學家是否也以日語寫作呢?

我們將現代台灣文學的這個初始時期進一步劃分為兩個時期。在日本統治之前出生的一代,即1895年之前出生的一代,仍然接受了中國的教育體系,並獲得了傳統的中國文學教育。因此,對於他們來說,一生都以中文書寫是很自然的。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生的一代則不同,因為他們接受了日本殖民統治引入的改革教育體系。對於這些作家來說,選擇日語作為文學語言是很自然的。例如,我的父親於1924年出生,對他來說,在日語表達他的內心感受比用中文更容易。

您的父親是作家嗎?

是的,詩人林亨泰(1924—2023),從1941年開始以日語寫詩,一年後他在中學時期共同創辦了文學雜誌《緣草》。他的個人和創作故事可能需要進行獨立的訪談,我不想耽誤您。


讓我們回到位於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某個地方——台灣,來談談戰間期的日語文學。在這裡,甚至也出現了一些前衛的文學流派,例如超現實主義,這是如何可能的呢?
當時新興的作家一代意識到文學世界的廣闊,開始敞開心扉。而日語正是他們探索現代詩歌風格(包括來自歐洲的風格)的媒介。就超現實主義而言,在1933年,台灣出現了「風車」(Le Moulin)這樣的團體,借鑒法國超現實主義詩歌,這些風格正是通過日本傳入該島。同時,日語也成為台灣作家更容易進入世界,並在台灣以外獲得讀者的語言。

1945年戰爭結束後,日語被禁止,島嶼歸還給中國,但很快成為國民黨反共主義的基地。1949年,蔣介石將軍及其軍隊登陸後,所謂的「白色恐怖」逐漸升級。在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我們遭受到紅色恐怖的困擾,1950年代,這在圖書館中也體現為意識形態壓迫的風潮,以及不堪入目的新官方創作。那時在台灣又是怎樣呢?
當談到戰後文學時,我們必須再次將其分為不同的潮流和時期。1945年後不久,仍有一群用日語寫作的作家,我父親就是其中之一。但隨著1946年日語禁令的頒布,這些作家失去了他們的文學語言,不得不保持沉默。接下來的時代主要是屬於隨著國民黨來台的作家。50年代可以分為兩個主要的潮流,第一是反共文學,這常常與政權宣傳融為一體。這主要是大陸移民的事務,因為台灣人沒有參與內戰或大陸共產黨的鬥爭的個人經歷。我不知道在5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情況如何,但在台灣,即使是政權作家,也一直努力保持作家的身份,我指的是在心靈上。寫作,讓他們不必為自己的作品感到羞恥。

主要的文學宣傳目標是什麼?

國民黨政權主要將文學視為傳播其政治目標的優秀手段,書籍旨在激發讀者的思想,使他們相信台灣人的主要任務是收復中國大陸,也就是打敗共產黨。在這方面,軍隊內部的創作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他們中有許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只有少數人參與了毫無意義的宣傳活動。相反地,許多優秀的詩人也來自軍事圈子。

有哪些現代文學的影響?美國支持蔣中正政權,美國也開放了大門。

美國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盟友,文化交流是受歡迎的,這對台灣的現代中國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解除台灣持續了40年的戒嚴法後,社會迅速實現了民主化。在過去約30年裡,文學界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訪客將直接從作家口中得知。不過,我想直接問及目前情況,當閱讀能力在社交媒體的沼澤中有所降低,這種情況也存在於台灣嗎?

台灣文學國家博物館認為當前的發展是一個巨大挑戰。雖然台灣每年出版的書籍數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購買力卻在下降,銷售量也在減少。社交媒體是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家閱讀月旨在向節日的參觀者展示閱讀仍然是有意義的。作家們在現場吸引著觀眾,希望他們可以在家中安靜地閱讀完整本書,而不僅僅是聽到舞台上的片段。您管理的博物館是該節日的主要合作夥伴,也很大程度上挑選了將於7月前往捷克的作家。您對整個節日的概念有何看法?

一開始,我根本無法相信類似的事情,我對此感到困惑。在如此遙遠的捷克共和國,竟然有人希望台灣作家在那裡待上整整一個月,每天都會從他們的書中朗讀。而且他們還必須從城市到城市,甚至到斯洛伐克。這個概念一開始讓我感到瘋狂,但現在我認為這是真實的。我很高興目前台灣和捷克之間的關係加強了這個節日。我們已經與捷克方面緊密合作了將近一年,以找到整個巡演的最佳代表。我認為這次合作非常成功。


原文網址
訪者 Ivan Motýl 這次訪問發生在台灣首都台北的博物館分部,由布拉格捷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所長塔娜·德盧霍索娃(Táňa Dluhošová)從中文翻譯。

網站瀏覽人數: 96145